大方巷,念起来感觉好像是在说“大方向”,这条街巷,位于南京城区中部鼓楼广场的西北,东起云南路,西至江苏路。
图片
至中山北路与云南路、云南北路的交汇路口,中山北路与云南路之间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巷,便是大方巷。
图片
图片
大方巷东端的北侧是一段长长的围墙,隔着围墙可以看见院落内的建筑,此处为中山北路81号的“华侨招待所旧址”。
图片
中山北路81号,现在的“江苏议事园”,曾经的“华侨招待所”旧址。华侨招待所旧址2006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,2008年以编号2008062入编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名录,2011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。建筑前悬挂的“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”标牌上的说明文字为,“该建筑建于1933年,由范文照设计,为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,是民国期间接待外交人员的涉外宾馆。”
华侨招待所旧址建筑,为范文照先生(1893年至1979年)设计,建于1930年,1933年竣工。主建筑坐西朝东,楼高三层,钢筋混凝土结构,庑殿顶,朱红方柱,雕漆画栋,飞檐翘角,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。民国年间,华侨招待所最初是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的招待所,有50间套别具一格的民国建筑风格特色客房。1937年12月,这里成为南京国际安全区难民收容所之一;南京沦陷期间,曾是汪伪中央党部所在地;抗战胜利后,为国民党前进指挥所驻地,筹备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。1947年后,吴铁城(1888年至1953年,时任行政院副院长)将其改为营业性机构,成为当时南京的重要宾馆之一。1949年以后,这里先后为江苏省招待所、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办公楼、江苏议事园等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一进入大方巷,南北两侧的建筑居然都是民国时期的建筑。
大方巷1号,位于大方巷东端的南侧。据说是民国年间所建,坐北朝南,分南北侧开门,楼高两层,现又在其原有基础上加盖了一层。房屋建筑面积约230平方米,历史概况尚且不知,曾经为鼓楼派出所使用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大方巷2号,沿街一侧是一排多层建筑,在这排建筑的北侧,有一幢被建筑包围着的小楼,便是“大方巷2号民国建筑”。
图片
大方巷2号民国建筑,坐北朝南,高二层,带老虎窗,砖木结构,坡顶,青瓦,青砖外墙,北面有木制外楼梯,建筑面积208平方米。在建筑东侧的墙壁一角,镶嵌有“南京市鼓楼区不可移动文物”标牌。建筑的历史概况尚且不知,民国时期的一些资料上,注明此处曾经为“国华通讯社”(1932年出版《旅京必携》),解放后曾经为南京市供电局职工宿舍,其周围的一部分多层建筑为1968年时,供电局安置单位职工所建。
在“南京市鼓楼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”中,只有位于大方巷2号的“大方巷2号民国建筑”,并没有关于“大方巷1号”建筑的记载。
图片
图片
大方巷,沿街两侧都是新旧交替的多层建筑。这里的建筑,最近的也已经有二十年左右的历史,而随手一指,便是一座有着七八十年历史的民国时期的建筑。
继续前行,街巷的南侧便是“大方巷7号民国建筑群”。
图片
图片
“大方巷民国建筑群”位于大方巷的7号和9号。
大方巷7号门前一侧的墙壁上,有着“南京市鼓楼区不可移动文物”的标牌,“大方巷民国建筑群”于2014年6月被列入南京市鼓楼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;在大方巷7号的院落内,每幢建筑门前的围墙上,都有着“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”的标牌,2009年4月以编号2009025列入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名录。
“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”标牌上的内容为,“大方巷7号建筑群,该建筑群为赵承德堂、詹天锡、江英志集资建造,共有9幢二层砖木结构的小楼,形式各有特色,约建于20世纪30年代。”
图片
图片
“大方巷民国建筑群”,由楼房9幢、平房4幢组成,总占地面积为5844.40平方米,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。1934年建造,由赵承德堂、詹天锡、江英志三人合资兴建。
图片
赵承德堂为铁路工程师,占有该处原有地基估价的建筑股份二股,1936年4月因离开南京,将原合资认股转让于詹天锡;詹天锡,湖北黄陂人,抗战前任铁路公务员,抗战期间及战后开营造厂,认此建筑名下二股,后认赵承德堂转让二股,合计四股;江英志,认此建筑名下六股。
大方巷7号内的九幢层高两层的砖木结构小楼,形式各有特色,建筑风格不一,其中两两相同,共有5种建筑式样,分三排坐落。建筑的朝向不完全一致,有朝着正南方向,也有朝着东南方向。屋顶有的为红色瓦面,有的则为青色瓦面。水泥砖的墙面,每幢建筑前都有着低矮的围墙以及狭窄的小门,围墙上的纹砖也很有特色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大方巷7号,曾经被称作“广东新村”。《南京地名大全》中记载,“广东新村,居民区,位于大方巷南,鼓楼四条巷西侧。1942年建新村。因居民多为广东籍军官及其家属,故以广东省的'广东’二字取名。”据说当时房屋建造的用途,是为了民国时期外国使节的家属居住所用,但由于抗日战争爆发,这些房子没有能够派上用场,后来被当时的一些银行行长们所购买,因此也有说广东新村当时住的都是民国时期各银行的行长们。
图片
图片
大方巷9号民国建筑,南京市鼓楼区不可移动文物。
建筑建于民国年间,楼高两层,另有地下室一层,西式风格,坐北朝南,院内建有防空洞以及假山一座。房屋占地面积为398.94平方米,建筑面积214.78平方米。房主据说为王漫云及丈夫唐鹿门,解放后一直为王氏所居。
图片
图片
大方巷18号,宁乐新苑住宅小区。
以前这里曾经是一条窄巷,称作为“大方巷十八巷”。《南京地名大全》中记载,“大方巷十八巷,街巷。位于大方巷内。此巷口因处大方巷18号,以门号得巷名。”
以前这里曾经有邮品交换市场,是城区内最大的邮品和钱币的交换市场。
图片
图片
大方巷的邮市,全称为“江苏大方邮票交换市场”,1997年3月8日正式开业。市场使用面积1300平方米,拥有包间18间,席位120个。在邮市鼎盛时期,市场的成交量高时一天能达到百万元,邮市中的摊位使用率达到百分之一百,一度曾经和上海卢工、北京月坛、广州中圆等邮市并称为“中国六大邮市”。可是,好景不长,在低迷邮市艰难前行数年之后,到了2005年,市场已经面临着歇业的危险……
图片
图片
大方巷39号,侯镜如旧居。
侯镜如旧居,大门紧闭,门前一侧的墙壁上分别有“不可移动文物”和“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”的标牌。“大方巷39号民国建筑”于2014年6月被列入南京市鼓楼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。“侯镜如旧居”2012年5月列入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名录,标牌上的内容为,“侯镜如旧居,该建筑原为侯镜如自建的私宅,建于1937年。侯镜如(1902-1994),曾任国民党92军军长,北平警备司令。”
图片
图片
侯镜如以其妻李尚芝名义购地1213平方米,建有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1幢15间,平房及附属楼房各1幢,建筑面积487.8平方米,建筑坐北朝南,假三层,西式风格,带老虎窗,米黄色外墙,四坡顶,青瓦、红瓦相间交错,木制门窗。
图片
图片
侯镜如(1902年至1994年),河南永城人,原名侯心朗。1924年5月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,11月毕业;1925年参加北伐,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第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;1927年参加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,并任第二十军教导团团长,参加南昌起义;1932年后历任国民党军队第三十师参谋长、八十九旅旅长、九十二军二十一师师长、九十二军军长、十七兵团司令兼天津塘沽防守司令、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。1949年起义后,历任政务院参事、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、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、黄埔同学会会长等职。著有《武昌受降经过》、《第十七兵团援锦失败经过》等。
图片
图片
大方巷56号,民国时期曾经一度被租用为苏联大使馆。
1933年5月,苏联政府任命鲍格莫洛夫为驻华特命全权大使,抵达南京;1948年6月,由罗申继任苏联驻华大使职务,租用颐和路29号王青莲寓所、大方巷56号(原20号)田聚兴寓所和扬州路18号(原34号)童季龄寓所等处作为苏联驻华使馆用房。
大方巷56号,为田聚兴以其侄子田宁生之名,于1937年前购地1492.80平方米,兴建的寓所。有砖木混凝土结构的西式三层花园楼房1幢11间,西式二层楼房1幢25间,西式平房6幢22间,简易房1间。苏联大使馆的租用期为1947年8月1日至1949年10月29日。此建筑现已被拆除,在民国时期的地图中,可以看见大方巷上标记有“苏大使馆”的字样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大方巷的街道两侧,大多为居民住宅区,既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住宅区,也有2000年初建造的新住宅区。如位于大方巷西段的大方新村(《南京地名大全》中记载,大方新村,居民区。位于湖南路街道西部,大方巷西段南侧。北起大方巷,南至大富里。20世纪50年代始建,因在大方巷边,以巷名'大方’二字加通名'新村’二字得名。占地1.1万平方米,有多层住宅楼9幢)、泰顺家园(2000年建),中段的华章新苑(2003年建,建筑面积10093平方米,占地面积3163平方米,96户),东段的宁乐新苑(2004年建,378户)等。除了居民住宅区之外,还有一些单独的院落,院落大门紧闭,院内有一些二至三层的建筑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大方巷的街道两侧,居民住宅楼的一楼都是一些店铺,各种类型的店铺几乎都有,当然最多的餐饮店铺。街道的一侧基本上停满了车辆,再加上人行道上随意停放的自行车和电动车,以及沿街店铺门前摆放的货物,院落门口坐着的三三两两人群……,整条街巷都显得杂乱,或许这就是所谓的“烟火气”吧?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大方巷的西端,有“大方巷桥”。只是在“大方巷桥”下,现在已经看不见金川河了。
《南京地名大全》中记载,“大方巷桥,桥。位于大方巷西段(68号),跨金川河中支。1927年始建。因在大方巷内,以巷名得桥名。1964年改建。长13.9米,宽8米。钢筋混凝土板结构,1孔,净跨径6.5米。”
图片
图片
《鼓楼街巷录》中记载,“大方巷,位于山西路百货商场以南,东起云南路,西至江苏路,长610米,宽6米。传当时周边均为国民政府高级机关,以'大道理、大法则、大地之义’谓之'大方’二字得名。始建于1927年(民国16年),民国《首都志》即有此巷名。大方巷56号的田聚兴寓所,民国时曾一度被租用为苏联大使馆。”
《南京地名大全》中记载,“大方巷,街巷。位于湖南路街道西部,鼓楼广场西北。东起云南路,西至江苏路。1926年始建。传当时此处及附近均为国民政府高级机关,遂以大道理、大法则、大地之义谓之'大方’,巷以'大方’二字得名。民国《首都志》仍称今名。长610.4米,宽6.2米,沥青混凝土路面。该巷还有以门号得名的一支巷,称'大方巷十八巷’。巷侧有碧瑰园、华安新村等新型居民区。56号田聚兴寓所,民国时曾一度被租用为苏联大使馆。”
民国时期,大方巷为石片路,宽度3.50米。
图片
图片
大方巷,曾经有大佛寺。
清代陈作霖撰《石城山志》中记载,“……稍东经大佛寺,佛身长丈六,故名大佛。禅堂院中,有木笔、海棠二大株,红白交错,诸天中香色世界也。”陈作霖《可园诗存》中有《大佛寺寻月潭上人》诗,其中云,“言过虎踞关,来访鹫峰麓。曲折穿深林,踏破清阴绿。问路逢野人,入门见大佛。法界敞三千,真身长丈六。西廊最深处,精舍隐花竹。佛印老禅师,合十将客速。开彼香积厨,蔬筍饱我腹。参禅闻木樨,招隐看叢菊。讽经偈可持,题壁畫堪读。地僻心自清,菴荒僧不俗。何当脱尘缘,比邻筑茅屋。”
朱偰撰《金陵古今图考》中记载,“大佛寺,寺在大方巷,有佛长丈六,故名大佛。今废。”
“佛长丈六”的大佛寺,如今已废。据说大佛寺殿中的大佛一丈六尺,约为5.30米,有两层楼高,所以称之为“大佛寺”。因而还有一种说法,因为有大佛寺的存在,取义“大方广佛”,此巷故名“大方巷”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曾经的大方巷,既有让人回味的记忆,也有令人悲愤的往事……
1936年,救国会的领导者沈钧儒、章乃器等七人被南京政府秘密逮捕,马相伯先生极为愤慨,与宋庆龄先生等联合掀起入狱运动,积极营救“七君子”。1937年7月,卢沟桥事变爆发,日军开始全面侵华,面对当时的国内形势,南京政府不得不在1937年7月31日宣布无罪释放“七君子”。“七君子”在他们出狱后的第一件事,与杜重远一起,去大方巷拜访了马相伯先生并致谢,留下了那幅珍贵的合影照(自右至左:李公朴、王造时、马相伯、沈钧儒、邹韬奋、史良、章乃器、沙千里、杜重远),沈钧儒先生在他们的合影上,写下了六个大字,“惟公马首是瞻”。
图片
马相伯先生(1840年至1939年),著名政治活动家、教育家。1936年12月,由于右任等迎至南京,寓居“鼓楼前大方巷12号”。
图片
1937年12月,日本军队攻占南京城之后,大方巷、鼓楼四条巷以及云南路等地,成为了日军的攻击目标之一。当时此处多为水塘和空地,是城内的一个难民区,聚集了大量的难民,其中包括许多无家可归的平民以及逃难的士兵。根据历史资料记载,大方巷难民区的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16日至20日之间,估计上万平民被残忍地杀害,青砖墙被染成了红色……
当时,日本《朝日新闻》办事处设在大方巷。《朝日新闻》记者今井正刚曾经目睹了发生在这里的残酷屠杀,他在后来的回忆中写道:“我于十二月十五日夜间,在大方巷《朝日新闻》办事处前面马路上,看到数千人头攒动,一望无际的中国人群,被赶赴下关屠场。我跟随到那里,在天色微明的扬子江畔,目击了这样一幕大屠杀的悲惨情景:在码头上,一片黑黝黝的尸体堆垒如山,在尸山里蠕动着人影,总有五十人乃至一百人以上,转来转去拖曳着尸体,丢向江流里去。……作业完结,苦力们被排列在长江岸边,哒哒哒,一阵机关枪声,只见仰面朝天,翻身仆地,腾空跃起,都跌落江中,被滚滚波涛卷走。”目睹大方巷这次屠杀的,还有《朝日新闻》的特派员足立和雄和记者守山义雄,他们在文章中写道,“在《朝日新闻》分社旁边,有一个烧结的广场,广场上,在日本兵的监视下,中国人排起了长队。留在南京的几乎绝大多数男性中国人都被称作便衣队而抓了起来。……那些'便衣队’便在他们妻子儿女哭天喊地的泪眼前,一个接一个地被枪杀了……”
《鼓楼区文物志》记载的“日军侵华罪行遗址”中便有“大方巷遗址”,“1937年12月,大方巷地区的塘边、广场,是侵华日军进行血腥屠杀的重要屠场之一。”
图片
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,白崇禧与家人一起回到了南京,住在大悲巷和大方巷。白崇禧在大方巷的寓所,在大方巷56号的苏联大使馆的后院。
在白先勇先生的众多作品中,常常可以见到一帧白家于1946年7月9日在南京大方巷家中院子里拍摄的全家福,拍照的那天是“七七抗战第九周年纪念日”,也是“民国三十五年七月九日北伐誓师二十周年纪念日”,坐在中间的是白崇禧和妻子马佩璋,站立在周围的是他们的子女。
图片
1966年,作家白先勇开始在笔下描绘南京,于是大方巷成了朱青的伤心地。小说《一把青》开首的一句便是,“抗日胜利,还都南京的那一年,我们住在大方巷的仁爱东村,一个中下级的空军眷属区里。在四川那种蔽塞的地方,煎熬了那些年数,骤然回返那六朝金粉的京都,到处的古迹,到处的繁华,一派帝王气象,把我们的眼睛都看花了……”
图片
李宗仁在南京的时间很少,直到1948年参加副总统竞选,才长住在南京,先是借住了白崇禧在大方巷的旧宅,后来搬进了傅厚岗的官邸。
关于大方巷的这幢楼房,民国时期报刊上曾有《桂系与大方巷》一文,对此有所说明,其中云,“李品仙将军战时即主安徽省政,胜利后,他的驻京办事处便租赁大方巷二十一号的一所洋房,他是靠近江苏路的一首的,这所房子,虽不大,倒也雅有花木,要是下雨天去登门造访,进弄时一条土路,足足有二十个门面进深,烂污泥浆,不方便到极点。便是坐了汽车去颠颠簸簸也怪不舒服的,然而贵人居荒山有人临,这所房子客人是不断的,桂系一向不得志于中央直到抗战开始,方舆最高当局,大家以肺腑相见,李白囗囗重用,所以他们在南京,是没有公共机构及私人产业的,当黄绍竑由浙主席迁调监察院副院长时,他的官邸,便是借这地方,白健生将军未主国防部长时,也是住在这里。后来当了国防部长,便借大方巷作招待所,黄绍竑氏当了立法委员,方才迁入四条巷树德里,李宗仁氏由平来京,竞选副总统,这里又成为竞选总事务所,后来选出为副总统了,又借为临时官邸,受各方面的道贺,直到拟定傅厚巷孔宅方迁出大方巷,现下夏威张淦入京,又住在这儿,在这所房子里的贵宾,走的运根是不差的样子。”
图片
成立于1955年的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,从大方巷到卫岗,从小小的舞台到无限广阔的城市乡村,前线话剧团的话剧和影视作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岁月。据说当时的位于五条巷口的大方巷14号,一个南北走向的长长的三层大楼里,南端是话剧团,中部是歌舞团,北端是歌剧团,话剧团大楼外有一个边门,走出去就是军人俱乐部的电影院。而大方巷上以及周边的五条巷等,有着话剧团的家属区。
演员陶玉玲《想念您啊,故乡》一文中写道,“在山西路大方巷十四号前线话剧团驻地,我正式开始了演员生涯,在这里度过了近二十年的岁月。那条碎石铺成的小路,那家卖点心、油盐的小店,那个经常帮我拆洗被褥的慈祥亲切的邻居大嫂……那里的一切至今常在我脑海中出现……”
图片
大方巷,一条曾经的碎石铺成的小巷,承载了厚重的历史。如今,这里人来人往,熙熙攘攘,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些曾经的过往……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